在记忆中,除了小时候经常有看户外电影,就是那种农村晒麦场,往墙上投的那种和工厂在篮球场拉个幕布那种和学校组织看洗脑片那种以外,以后就没有看过电影。
因为后来农村已经不流行有喜事请放映队了,工厂倒闭了,学校也不组织了,县里唯一的电影院也倒闭了。
想想还是小时候在户外看的电影好呀,一般都是娱乐片,什么五郎八卦棍,天下第一剑和印度爱情电影之类的,更主要的,好玩呀,一到放电影,都拿这小板凳出去了,小朋友们也都出来疯了。
唯一有阴影的就是学习组织的洗脑片了。最恶心的是,当年有个叫什么731部队的,结果说低年级不让去,靠,我姐姐去了,还是家长陪同的,据说好多地方,家长都蒙上了小孩的眼睛。那时候真是淳朴呀。
在中学那会,好像是高中吧,记不清了,不知怎的那个破电影院又开了,不过多数时候搞些情色演出,什么蛇女之类的。有一晚,我们一帮狐朋狗友,无聊的狠,看到影讯,叫什么女撩男的,以为是什么带劲的片子呢,就进去了,结果,我靠,原来是部香港爱情片,名字忘了,好像有张曼玉、张学友之类的。早看过碟了。
打那以后就没看过群体电影了,都是看碟和RM等格式视频之类的了。
正式去正规的电影院看电影,是功夫和天下无贼上映的时候,刚查了下,是04年了。反正记得是过节,好多小情人成双成对的。搞得我以为是情人节,一查发现是12月,那就是圣诞节了。
那时候还是在太原上学,记得那天在太原最繁华的那条街,全是人,当然没几个是基督徒。
我们几个穷鬼学生,也去凑热闹,有男有女,不过没一起玩,我和我宿舍几个单身大龄男青年自玩。
那晚记得好冷,我们也不知发啥神经了,看了个夜场。噩梦呀,所有厅都在放功夫和天下无贼。因为只有放别的,总有人叫起来说,放功夫,放天下无贼,总有新人进来嘛,整个凌晨都是。
我每部都看了两遍,都是半梦半醒看的,又冷,有破,有个好厅,他妈的一直都是满员,一晚上跑去几次也没找到座,崩溃。多数都是一直占着不走的,靠,把功夫和天下无贼在一个位置看那么多遍,他们也不吐。那次,也是迄今为止看过最大幕布的一次,有个超大幕布厅,没几个人,主要是那些座位都破了吧唧的。再也不看夜场了。
从04年一直到08年,4年没去过电影院。又来个功夫,不过这次不是周星星,而是双J。继续发扬,抠门与贪便宜的优良传统,找了个公司附近的剧院,叫国安剧院,看起来挺牛的,而相对于万达和华星来说,是很便宜的。还是几个男同事,囧,我人生中的女人就跟我去过影院的次数一样少。
在服务员的引导下,我们被领到了一个又小又黑的地下室。就一个大喇叭藏在幕布后面,音效太独特了,后面几个小喇叭似乎是摆设,没有感觉到环绕立体声。最搞笑的是,电影放映后,幕布四角的区域,一直处于虚焦状态。电影就不评论了,一老男人对这部儿童片有什么好说的。
啊,又过了一年,黑色的08年过去了,迎来了血色的09年。这次还是跟一个男人,去双井的华星看了南京!南京!,这种片子还是要支持一下的。
本来想用优惠卷去东直门那个影城看的,结果51期间那个男的跑回家了,而我一个人也懒的去,最搞笑是,那个优惠卷只能看11点和晚上10点那两场。
所以就在这个周二,去华星了。说是半价日,可是就便宜了3分之2。电影票也是越来越贵呀。
因为朋友在万达一个超大幕布厅看过一次电影,所以他没有买19点只有第一排位置的那场,我们买了20点那场,吃饭基本上花了和电影票一样钱。
结果是,我总是没有好运,双井华星的9厅,真他妈小。我们很无奈的坐在了最后一排,囧,还不如第一排呢。而且那个放映师连投影区域都没调好,左边和下边都出位了。特别是最左边出现的字幕都有些在画外了。
这个片子,用我朋友最后出来的观后感来说,到没觉得多惨的,他抱着看星语心愿类电影心态去的,看之前还问我带纸巾没,我以为他要大便呢,他说擦眼泪用。结果也没泪下,他说就是的时候,我接了句就是挺压抑的。
陆川不愧是拍伪纪录片风格导演,就像前面的可可西里一样。这部南京也是那么伪记录。当一开始日军在南京城外要攻城的时候,我热血沸腾,以为马上能看到诺曼底登陆式的战争大场面的时候,结果来个淡黑,来个小插曲后,再淡黑,就是日军胜利摇旗的画面了。陆川你太牛了,果然就是不商业。就是不怕观众想看的。
当我以为日军胜利进城,马上能看到让我血泪四溅的大屠杀的桥段时,竟然迎来的是,一小撮日本人被我游击小队围歼。当警报响起的时候,他们没有去马上杀那个拉警报的人,前面围歼那会,倒是在警报快拉响的时候,就干掉了。这回变成了,刘烨深情的看着小男孩。然后大家聚到一块,刘烨说,大家都散了吧。恩,英雄嘛,当然不会散,他们马上积极备战。
就在日军一阵炮火猛袭后,步兵准备进入时,我以为,这里会来一段,他们和步兵近身肉搏,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结果是,出来个人,举个白布,投降了,而且这帮人基本没死几个。靠,跟刘烨说,大家都散了后面那段一系列镜头表现那种拼死一搏的意思完全相反了。难道是我会错意了。不过大概人性就是如此吧。
终于等到大屠杀了,也不知为啥,我没有血泪四溅,是我的问题,好像也不是,多数人都没有,看来是陆川的问题。恩,肯定是。特别是那个开头逃跑的军队小头目,喊出中国不会亡,为啥是他,而不是刘烨呢,看来,一般逃跑的人,都比较会煽动情绪,喊口号。当中国不会亡响彻云霄的时候,我以为,又是我以为,日军机枪扫射,一定会来个慢镜头,表现刘烨这帮人,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倒下,把观众的情绪推到高潮。结果,又是淡黑,没了。倒是最后,那个日军头头站在那,风吹动着他的披风,镜头一直从下摇到顶,配上强劲的音乐,太牛啦,终于知道什么叫做一将功成万骨枯了。陆川,我猜不透你,你真牛。
对于我们现在人,听中国不会亡这种口号,总感觉没法投入感情,总觉得太高大全,假大空了,太GCD了。是不是为了迎合主旋律。当我看色戒,那边学生在香港的剧场也是喊出这种口号时,都笑了。看来这次是我的问题了,当时的中国,是个人都是会喊出这种口号的,而不是只有GCD才会。我错怪李安和陆川了,他们只是太忠于历史,反而让我们这些被洗过脑的人,觉得太假了。
倒是最后,表现慰安妇问题的那部分,有不少女同志哭了。男的还是没哭,在我们这样一帮缺乏性教育,一直被性压抑的人中,慰安妇的桥段,有些其他的刺激干扰了我们,减弱了我们男人本应该有点悲悯之心。
我发现,不管是南京南京,还是拉贝日记,这两部电影,主角其实都是外国人,看完陆川的南京南京,我只记住了一个叫角川的日本人,跟陆川就一字之差。
这部电影陆川拍了四年,说是经费一直紧张,难怪呢,一直就在那么一条街跑了跑去,搞的我以为南京城就一条街。看来陆川确实缺钱。
看来不管是中国导演,外国导演,在这场屠杀中,我们都成不了主角。弱者是永远成不了主角的。角川和拉贝,首先他们是强者,其后他们有了善心,这就是最完美的男主角。陆川一直在强调,角川是教会学校长大的。基督教的教会学校确确实实是个做善事的地方,感染了很多人,使他们有了善心。那个年代,上教会学校的,一般多为身世比较坎坷的人,比如孤儿。
有点怀念有些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了,至少看了解恨,日本人就是没一个好东西。让真实历史见鬼去吧,让国际视角见鬼去,我们就是要看一部狭隘的民族主义电影,一部让我们热血沸腾,见了日本人就想杀的充满了快意恩仇的电影。
唉,还是现实点吧,我们都应该是反战的,冤冤相报何时了,还是GCD会编,叫啥来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不知道下次去电影院,会是多少年后?
本文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共享协议,转载请注明。